家,是社會的細胞。家族,是一種延續,也是一種沉淀。家族家庭的歷史必定伴隨著歲月的荏苒和社會的變革,同時,家庭故事、家族歷史也必定沉淀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面對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知祖輩姓名、生日,更遑論家族脈絡,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新娛樂傳媒有限公司首席主持人曹可凡在此次全國兩會上呼吁,尤其是年輕人要弘揚良好家風家訓、挖掘家族歷史,重建家庭型社會。
本報北京專電 青年報特派記者 劉昕璐
以自身為例:四年修家史,家訓值千金
此次來京的曹可凡,隨身的行李里帶著一本他花了4年寫就的家族史新書《蠡園驚夢》。除了有自己小時候的“萌照”外,家族120年五代人的生活變遷,更是在書中得到了完整呈現!皬倪@本書里,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是如何從外省到上海慢慢繁衍的,并可由此讀懂上海!辈芸煞舱f道。
曹可凡坦言,曾經一心往前趕,沒有心境回頭看,而今,定下心來,拜訪親友,尋訪檔案館,并請來研究家族史的專家宋路霞幫忙。在修家族史過程中,他深深被家書家訓觸動。"謙遜為先,恭敬為貴"的家訓,字字值千金,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大精神財富!辈芸煞仓钢鴷心欠鈺诺恼掌嬖V青年報記者,那是高祖寫給在上海打拼的兒子的。
“我們知道,中華傳統文化歷來高度重視家庭型社會,強調以家庭為社會細胞,以家族為系統,人際關系以親情為紐帶,以禮義為規范。家庭基于血緣和親緣,是先天自然,后天情感上其實也一輩子無法拆散和割裂!辈芸煞舶l現,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西方思潮的輸入,以及拜金主義回潮,人們家庭觀念日漸淡薄,從而導致價值失衡,產生了物質生活水平與幸福指數相悖的怪異現象。
“許多年輕人甚至都不能準確知道祖輩的姓名和生日,更不用說家族的歷史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因此,人們必須重歸家庭型社會,注重家風、家訓、家史,挖掘家庭文化內涵!辈芸煞舱f。
呼吁年輕人:做口述歷史,與時間賽跑
在修家族史的過程中,卻也有不可承受的心痛和遺憾接二連三地發生。曹可凡說,初稿完成時,三叔離開了人世。生怕再錯過什么,等書稿定稿后,他又趕緊把文字和照片傳給二叔看,二叔全部看完了?墒,等到第一時間拿到散發著油墨香的《蠡園驚夢》時,連續幾天二叔的電話始終無人接聽,曹可凡后來才知道,就是在拿到書的當天,二叔也去世了。
曹可凡真心體會到了什么叫與時間賽跑,“做口述史的就是這樣吧!彼,在他看來,年輕人,趁自己年輕,更趁著父輩祖輩也健在,趕緊行動。
其實,透過《蠡園驚夢》可以知道,曹可凡的家族史并不一般,那么,對于普通凡人來說,家族史、家庭內涵的挖掘是否也有價值?對此,曹可凡以《平如美棠》一書為例,“作者作為普通民眾,用樸實文字記錄夫婦倆從年輕到暮年的平凡經歷,留下有關普通中國家庭的記憶,也記錄下中國人美好的精神世界。文字、故事都靠樸實取勝,記述的也是平凡夫妻的故事。書當年也沒做什么宣傳,卻被評為"最美圖書"!
“建議宣傳部門,可聯合檔案館、圖書館,以家風、家訓、家史為主題,讓普通民眾書寫家庭故事,家族歷史,了解家族發展脈絡,增強家庭凝聚力,從中找尋能夠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閃光點,弘揚崇德,重建家庭型社會!辈芸煞步ㄗh道。
無獨有偶,來自全國文明城區、中國幸福村的奉賢區楊王村的全國人大代表孫躍明也直言,從2006年起,楊王村推出“好家訓好家風”征集活動,通過村民自己寫家訓作為農民自治的標準,家家知曉、戶戶參與、全家上陣、反復推敲、凝練完善、展示推廣、入腦入心。如今,在好家訓、好家風的潛移默化中,村民能自覺以家訓為座右銘崇尚新風、根除陋習,抵制封建迷信和消極行為,以好的家訓形成好的家風、好的家風帶動好的村風。據了解,現已找出20部歷史悠久的古家譜,從中尋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延續至今的歷史脈絡。這批家譜記錄的歷史,短則數百年,長則上千年,其中15部家譜編寫了家訓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