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字道希、蕓閣,號純常子、羅霄山人等,江西萍鄉人。中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詞家、學者。晚清時期曾擔任過光緒帝瑾妃、珍妃的老師。其志在救世,遇事敢言,與當時的黃紹箕等列名“清流”,與汪鳴鑾、張騫等被稱為“翁門六子”,是帝黨重要人物。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期主戰反和,并積極致力于唯新變法運動,是晚清政治斗爭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田野調查是歷史學重要的研究途徑,升華認知的重要渠道。老師曾教導我們要走出書齋,深入田野中,去收集、解讀。前些時間,筆者有幸收獲了一次珍貴的田野調查經歷。
作為萍鄉學院的在校學生,還記得初到學校時,曾有位學姐帶領我經過學院內獨具特色的文廷式廣場,看到了那神形兼備的文廷式雕像,那是我第一次“遇見”文廷式。后來才知道他是近代較為有影響力的萍鄉人之一,因而研究萍鄉歷史必定繞不開他。懷著對歷史人物的好奇,在政法學院凌焰博士的指導下,得知現存于南昌陳方先生所存家譜中收藏了兩篇出自文廷式筆下的佚文,分別為《老基梅山公家傳》和《梅山公之遺像贊》。懷著對原始史料的熱忱,筆者回到家鄉南昌通過親戚朋友四處打聽。
幾經波折終于聯系到了這位陳方先生,通過電話聯系得知他手中確有兩篇出于文廷式筆下的文章,聽聞我需用于研究萍鄉歷史,他欣然答應借我進行拍攝,并約好時間當面和我講述關于這本家譜的故事。
如約而至,這天終于到來了。我還有幸邀請到對萍鄉歷史有著深入研究的凌焰博士前來做專業指導。這天,陳先生帶來了兩本厚厚的、扉頁印著《義門顧山陳氏家譜》的族譜。就在這兩本族譜中,有著文廷式所作的兩篇譜序。早先得知族譜中的譜序內容多為本族人纂寫,為何文廷式先生會為陳氏家譜作序呢?惑而不解的我們虛心請教了陳先生,陳先生聽完立刻解答了我們的疑惑。原來,文廷式的夫人與陳氏有著親緣關系,因為非侄系關系,所以族譜中也無從考證,聽完后我們一下便豁然開朗。陳先生還向我們講述了關于這套家譜流傳至此的故事,有意思的是這套族譜實為復印本,卻因一次事故意外成為了孤本。在《老基梅生公家傳》中寫道:“公諱光春,字載陽一,字梅生,江西靖安人也!鄙鲜兰o90年代,陳先生曾來到靖安尋根溯源,在一位同姓守譜人手中見到了原譜,當拿到這份沉甸甸的族譜時,陳先生內心激動萬分,并提出想以高價回收這部經歷幾十年歲月蹉跎的家譜。守譜老人內心深處也有著對家譜強烈的情懷,因而婉拒了,但答應借給陳先生復印,由此這套復制版本的原譜誕生了?删驮趲啄昵,一場意外將放置原譜的閣樓燒毀,這套族譜也隨著大火一同燃成灰燼,這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這套復制版本的族譜成為了孤本。
這次田野調查經歷,不僅讓我對文廷式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還豐富了我親身體驗歷史研究的經驗。田野調查絕不是一件易事,可它著實是件有趣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