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與陶山
林邦彥
六朝霸業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唐黼墀)
陶弘景游歷江南名山大川,公元508年到瑞安飛云江畔,愛上了小嶼山,就住在這里采藥、煉丹、行醫、著書。他替人治病,妙手回春,且不計酬金,人們無不感恩戴德,交口稱贊,尊稱他為陶公,陶弘景的故事一直在陶山人民口頭流傳著。
陶公從嶼山背(今稱陶山)遷往福泉山后,在頭梳腦背旁毓翠峰下結草為廬,與兩小童靜居其中,或與漁翁樵夫閑話家常;或與老道高僧談禪論道;或攜童荷鋤,入山采藥;或烹茶焚香,研纂醫藥書籍。平時自奉簡樸,衣食隨常,不修邊幅。但有一個習慣,多年操持從不間歇,即每日寅初起床,在煉丹崖上打坐練功,運氣調息,采天地之正氣,攝日月之精華。大自然之神也十分湊趣,每當陶公靜練內功這段時間,一片縹緲氤氳的嵐氣,籠罩在煉丹崖的半山腰,把幾座山峰高高托在云端之上,遠遠望去,山嵐隱現起伏,山峰好象浮動在海上的仙山。至辰初陶公功畢,睜眼望去,這些山嵐已飄上同巔,化為白云,飛入藍天,在蔚藍的天幕上變化出數不清的幻景;有的如天馬行空,神態駿逸;有的似巨鰲搏浪,氣勢磅礴,令人精神振奮;俄而已有的象荒郊野鶴展翼,翱翔闖蕩;有的似瑤室仙女舒廣袖,曼舞輕歌,使人心曠神怡。陶公此際練功已畢,心胸豁然開朗,加上眼前如此壯觀多變的景象,心情真有說不出的舒暢! 陶弘景在《答謝中書(謝征)書》所描繪的“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聳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边^去人們以為這是陶氏寫茅山的景色,F經查考,謝靈運的游蹤并未涉及茅山,陶氏所云“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實指瑞安市陶山鎮內福泉山。
陶公在嶼山數年,繼而遷徒到沙門山,在獐兒巖匯綠溪(陶山方言俗稱麻雀為“獐兒”)結草廬隱居。一日,忽有一老媼拄杖登門求醫,自言是底山(沙門山)青石龍村人。陶公診脈后,采來三味草藥讓她帶回去煎服。老媼回家,藥到病除。數日后前來道謝,報以木質方印一顆,并說以后如遇久旱,可將木印在嶼山東北八卦橋邊紅巖上蓋三下,底山“頭梳腦背”上即有烏云涌起,雨便沛然而至。后遇天旱,試之果然應驗。不久,陶公將此印交地方長老收藏在霞寶宮,百姓都說那個求醫送印的老媼就是沙門山的青龍娘娘。所以后來一遇天旱,人們就把通明寺內的陶公塑像抬出來祈雨,F在陶山河南村邊還留有青龍殿,殿右有“白衣宰相陶公廟”,以志紀念。
陶公在獐兒巖綠溪寓居不久,又搬到福泉山深處十八畝坪隱居。一個炎夏的中午,陶公身背藥簍,汗涔涔地來到十字坑(現十二盤嶺腳)的潭邊,只聽水聲潺潺,見泉水下瀉碧潭,如碎玉飛濺。他就坐在潭邊樹蔭下的青石板上歇息、納涼。這時從山中來了一個肩挑柴擔的小伙子,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剛放下柴擔.就“卜通”一聲躍入潭里洗澡。陶公見狀,大吃一驚,忙喊:“水太涼,快快上來!”陶公的徒弟也長嘆一聲:“不出三日當斃矣!钡苑騾s悠閑自在地邊洗澡邊笑著說:“沒關系,請放心!彼瘟艘粫,上岸來了,挑柴翻嶺而去。陶公深為他的身體擔憂。不料數日后,又遇到他,他挑柴健步如飛,陶公十分驚異。樵夫說:“我日日如此,實無妨害!碧展砣淮笪,“我陶弘景做過太醫令,行醫數十年,自以為精通醫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間尚有強身防病之術!弊愿行呃。便順手將所采之藥,傾筐倒入飛霞嶺邊的溪澗中。說來也怪,翌年春天,這里綠草如茵,姹紫嫣紅,長滿各種藥材。附近百姓經常來此采藥,人們都稱這里為“藥齊”,坑頂山頭取名“藥齊頂”。陶公聞訊,感嘆說:“豎子知其一,不知其二,豈醫理不靈哉!”師徒繼續行醫,為民除病。又一年,當地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把研制好的百藥和多年煉就的丹藥投入溪水中,溪水順流而下,陶公默默祈禱:愿飲到溪水的人太平無事。果然應驗得很,百姓平安無事。后來,當地人民為了紀念陶公,就把這溪水稱做“福泉”,把陶公修煉的地方改建稱做“福泉寺”了。
由于經常有人來求醫求藥,名聲愈來愈大,一直傳到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蕭衍的耳中,蕭衍原與陶弘景交情甚篤。陶公掛冠神武門,辭官在句容茅山隱居時,蕭衍(此時系雍州刺史)經常遣使問計,陶公為他出了不少好主意,F在,蕭衍已即帝位,聽說陶公在安固(即瑞安)福泉山中隱居,就派遣二位將軍來征召他還都為相。兩將軍帶著梁武帝所賜的十斤茯苓、五斗白蜜上山。將軍說明來意后,陶公卻婉言謝絕說:“請將軍轉奏皇上,言臣歸隱山野,潛心修道,精研醫術,其志已決,求陛下勿怪;噬橡佡浬踟S,無以為報,有詩一首,聊表心意!辈㈦S手寫下一首詩,詩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眱晌粚④姛o奈,只好下山,可又覺得有負圣意,難以回京繳旨,進退兩難,便跳到嶺下路旁的深潭里(十間橋下首),以身殉職。黎民百姓哀念這兩位將軍的忠貞,把這潭改名為:“將軍潭”,在潭旁建造一痤石板廟紀念這兩位將軍,名為:“將軍廟”。大家都說陶公已在此成仙,又把沙門山改稱為“仙門山”。
陶弘景在嶼山、福泉山隱居時,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為了紀念他,把嶼山改名為陶山,在陶山背建“通明寺”,在福泉山建“福泉寺”,在獐兒巖匯(陶山方言讀“外”)綠溪東首建“貞白祠”,在花園底村建“霞寶宮”,河南村新垟橋東首建“陶公廟”,以志紀念。
這些寺、祠都用陶公的字號命名。福泉寺外,現尚留陶公修煉道術的遺跡,稱 “煉丹巖”。還有引種水稻的遺跡,稱 “種玉壟”。福泉寺里曾留有陶公千古絕對的手跡“福泉白水山山出”,至今無人可對。
上聯陶弘景:
福泉白水山山出
(古四聲:仄平仄仄平平仄)
福泉山森林公園位于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鎮,南朝齊粱時陶弘景隱居處。
閑來無事,戲對一聯:
下聯陶山林邦彥
古觀又見日日昌
(古四聲:仄通仄仄仄仄平 )
福泉寺,古道觀也,在陶山鎮深山老林中,現在正大興土木重建中.陶山林邦彥對于2009年冬月.
(做對聯一般講要平對仄,仄對平,每副對聯出句尾字必須用仄聲,以顯鏗鏘有力,對句尾字必須用平聲,以顯悠遠流長.其它遵守“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就是說在一句中奇數的字平仄可以不嚴格要求,偶數字就得平仄相對,這樣對起來讀之入口。對聯的格律分為正格聯、變格聯和無格聯三種格律形式。所謂正格聯,即以對聯尾字的平仄作為基準,凡上聯尾字為仄,下聯尾字為平的,都稱之為正格聯。
在正格聯中,又分為律聯、組合律、寬律三種形式。
變格聯的定義很簡單,就是與傳統的正格聯不同,上聯可以平收,下聯可以仄收。變格聯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詩聯。
所謂無格,也就是對聯時根本不講究平仄,隨心所欲,只講究詞與意思的對仗,而不考慮平仄,這種聯多見于技巧聯。)
白云嶺答使者 (梁·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明嘉靖《瑞安縣志》卷九·藝文)
陶山懷古詩 (董鳳翔)
昔年奇跡著陶峰,落落禪林出晚鐘。
嶺上猶然傳好句,云間何處駐仙蹤。
荒涼古寺寒煙積,縹緲丹臺碧樹封。
自是高人頻眺望,不教世態臥潛龍。
。駠度鸢部h志》卷三·土地篇·山川大門)
登福泉山(宋·林石)
嘗問陶隱居,徑行到坤地。
君王屢飛詔,高尚心愈厲。
一幅畫雙牛,誰人知此意。
。骷尉浮度鸢部h志》卷九·藝文)
“真誥巖”詩 (林泉山)
山行一百五十里,人家雞犬若桃源。
上有太古白石洞,中是神仙煉丹壇。
人間風雨不敢到,梁時棟宇今猶存。
陶公真誥已未奏,孺子昆侖去未還。
帝遣蚊龍護靈石,時間鐘鼓鳴空山。
蕭臺回光日月白,河漢掛屋星辰寒。
休糧道士逐白犬,種桃金丹驅青鸞。
千年茯苓長根蒂,百歲老人古衣冠。
曾聞赤水出巖洞,飲進白日生羽翰。
前朝此地禁樵采,邇來勝致多凋殘。
長松滴露封丹土,獨鶴街煙鎖洞門。
神仙有樓不肯住,我輩走馬何時閑。
愿分半間云月屋,自種數畝枸杞園。
巖頭獨坐洗塵耳,消此兩澗清潺湲。
。駠度鸢部h志》卷三·土地篇·山川門·敘山)